(一)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你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变得愈加尖锐,给大学生们的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引起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前几天,收到刚上大学的外甥女的来信,觉得很有必要好好回复一下,也给刚读大一的学子一些建议。结果一写就不能停下来。当然了,这只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主流。
舅舅啊
刚到大学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东西想问问你,过来人嘛
觉得什么都好象很多规则需要去知道,明规则,潜规则。本来想好好规划下自己的人生,大学的开始就能找到努力的方向,但是发现自己现在很茫然很茫然。
1, 我读一个本科是肯定不足够的,所以在考虑研究生的问题,也许看起来早,但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嘛。恩,我的专业毕业后再考一科就可以拿加拿大CGA的会计资 格证书,然后大概考3科就可以拿ACCA,就是说国外公认的证书都可以完成。我准备的是大学完一定拿到证书,然后研究生就读金融或者其他专业。恩,读研究 生分三种情况,一是本校保研,这个需要关系,需要平时在学生会努力,但是我们专业很累。二是考出去,考其他城市的研究生,但又存在确定好学校好专业的问 题。三是出国,我觉得这是我最理想的,中国的本科教育水平是全球不可否认的,但研究生在外国会更有发展前途吧,并且对我学习双语进外企也有大好处的,但是 我必须要考奖学金或者公费。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我对外国的学校,招生形式的确都是一无所知。
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运行的轨道,潮起潮落,月亮的阴阳圆缺,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切都是那么的有规律。其实在人类的心灵里也存在着许多规律,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它们。
以下是九项心理定律,你可以应用它们在任何的领域里。无论是销售沟通、还是设立目标、时间管理、领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
1、坚信定律
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